工匠精神是时代的主旋律——读《术士们熬夜的地方(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有感

作者:季金杰     发布时间:2017-5-11 点击数:77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和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当我们回望人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光辉印迹,总有一种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感动涌上心头,因而我一直对科学技术史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去年末,在筹备慕课“一本可以装进口袋的信息技术发展简史”的过程中,翻阅了美国资深媒体人、《新闻周刊》编辑凯蒂·海芙纳女士(Katie Hafner)的著作《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的中译本《术士们熬夜的地方:互联网络传奇》,深为这部著作的独特视角和对于计算机网络诞生过程的详尽叙述所折服,很想结合著作中对于科学家全情投入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发明的叙述表达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互联网+”是近年来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词,上至政府工作报告,下至基层百姓的茶余饭后,都能听到这一新名词被频频提起。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甚至当我们溯源互联网的萌芽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属(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ARPA)所开展的计算机互联试验。说到这儿,我们除了感叹互联网这一科技发明成果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外,脑海中是否还会出现这样一个疑惑:既然计算机网络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为何直到近几年,“互联网+”的概念才会被广泛提出?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属(ARPA)下属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及其合作方BBN公司数十位技术人员坚持数年的日夜奋战和不懈努力下,连接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犹他大学、斯坦福研究院以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四所大学间的计算机网络——阿帕网,终于在1969年首次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互联通信。尽管阿帕网最初所实现的联网规模仅有4个结点,但其之于整个互联网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不啻于从01的跨越,其在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的奠基意义无可争议。而在ARPA网试验成功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富有真才实学又踏实勤奋的科技人才用自己的宏伟理想默默地燃烧着宝贵的青春岁月。当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立克里德、拉里·罗伯茨、弗兰克·哈特等一批年轻人都先后在ARPA网络的设计发展历程中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因如此,当19949月大多数人还沉浸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鲜感时,一场为纪念阿帕网诞生25周年而举行的纪念活动在波士顿举行,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早已成为大腹便便的中年,他们从洛杉矶、伦敦等地前来欢聚,共同回忆曾经携手研制的阿帕网及其给当今人类的通信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而美国《新闻周刊》编辑凯蒂·海芙纳女士正是在这一场合对出席活动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才铸成了《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一书。

《术士们熬夜的地方:互联网络传奇》一书选择以“人”的视角来叙述阿帕网从设想到成型发展的曲折历程,凸显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奋斗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在当年参与发展和开拓阿帕网的青年科技人才中,涌现出了日后的图灵奖得主、鼠标的发明者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图灵奖得主、TCP协议的发明者鲍勃·卡恩;设计第一台PC机的韦斯利·克拉克等科学技术史上的功勋人物。这些才华卓著而又踏实勤苦的科技精英当年所缔造的科技新发明,不仅在数十年的技术革新和丰富拓展后成为了今时人们工作、生活所依仗的绝对支柱和创新驱动、业态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他们追求科技进步、敢为人先的精神与品质也深刻影响了科技行业的后来者和接班人。如果仅从时间年代上推算,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微软、苹果等西方著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创始人,都可以称得上是ARPA网络从设想到萌芽的见证者,ARPA网千锤百炼那些年恰是他们的学生时代。

在又一个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政法大学,与青年学生亲切交流。总书记引述孙中山先生的话勉励“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大事”往往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能否做好一件件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小事”,能否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通常都能折射出处事者的态度、气质与修为,而偏偏就是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总是能在方寸间左右着事物最终的结局与归宿。

《术士们熬夜的地方:互联网络传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故事,但每每回想起书中对青年科学家攻坚克难时的细节刻画,总会让我联想起我们常说的四个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其实是不分国界的,甚至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可以跨越时代的。今天,当我们畅游在互联网所带来的海量资讯时,当我们沉浸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融合时,请不要忘记那段互联网诞生前术士们熬夜的时光,工匠精神注定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问题反馈 | 地理位置| 违法举报

 沪ICP备05028997号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3828号

上海市格致中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 - 2019

地址:上海市广西北路66号 邮编:200001 电话:67157666、63510228 传真:33040215

违法举报电话  63510228*2701 67157666*2701 email:gezhi@gezhi.edu.cngezhi@hpe.cn

中文域名:上海市格致中学.公益

     
当前在线人数:1223;累计访问人数:3358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