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一个灵魂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党霞
新学期一开学就得知区教研室本学期安排了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报告,眼前便时常浮现出李老师讲台上些许癫狂的专注和挥洒,耳边似乎想起李老师磁性的嘶哑狂放。2010年历史名师基地的全体学员曾于上海晋元高级中学观摩特级教师李惠军执教的历史教学展示课《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态的完型》一课。当时,我作为实习生,有幸跟随我的指导老师闵红去观摩学习,得以“堂而皇之”地正襟危坐于李老师的课堂中,从此成为李老师最虔诚的学生之一。记得,当时最深的感受是两块黑板上熔铸了欧洲中世界千年历史的结构式板书。那堂课在一支粉笔和铿锵叱咤中一气呵成,不经意间造就了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心动、脑动、情动和神动,令人叹为观止,深深感怀于李老师深厚的历史学养和气势恢宏、自成一派的教学风格。
新学期黄浦区教研员任琍老师安排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的报告在大同大学如期举行。我作为黄浦区的中学历史教师,聆听了李惠军老师题为《历史教育的理性回归——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断想》的报告。之所以要强调我自身的身份,是因为我自己感怀于自己之前的就业经历,实习中的我,浸润在热烈的研讨气氛中,感受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火花碰撞,每每心潮澎湃,流连忘返,发誓要留在上海,只有上海市这座城市才能给一位青年教师的丰厚的成长土壤。因为李惠军老师的报告,不得不放弃教院的报告,心中还是会涌出“不舍得”,很欣喜自己的这种“不舍得”,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着饥饿感的狠狠地“要学”的学生,是大好事。这次聆听李老师的报告,我给了自己一个诉求,从报告中找到我想要的思想资源,去支撑和焕发我自己的课堂教学。不出意外,大师的报告总是让人受益无穷,眼前最为受益的是李老师在报告中提出的突破了“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一课一灵魂”是对前人“一课一中心”的发展和提升,犹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经历“族庖、良庖、道庖”,是一种由技进乎道的三重境界。李惠军老师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即是匠心独具“一课一灵魂”的教学设计的典范,“战争与革命”作为“灵魂”统摄整课,导入部分巧妙设计了俄国国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大历史的角度层层剖析俄国社会的变迁。李老师的“一课一灵魂” 醍醐灌顶,我之前对于所选的课目从一片混沌而豁然开朗,渐臻佳境。我选择的课目是第二分词第一单元的《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我突然史无前例的意识到:教材只是建构一节课的“资源”,我所谓的教学难点:文献中的夏朝与考古学中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关于夏王朝的权力交接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关于夏文化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相互印证这些内容都是盘活我的这节课的方法论这个灵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资源,是一个特殊的例证,这样,我的教材内容和我这节课的灵魂的关系结构就明朗了。整汇贯通一节课的流程和激活一节课的玄机就是一节课的灵魂,而一节课一个中心,就是这节课的灵魂通过这节课的知识本位来得以表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之前是囿于教材的,做惯了教材的“奴隶”,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教材的“将军”,要去驾驭教材,为我所用。
最后,让我不得不写出来的是李老师最后的结语,他说:作为教师,也许有人仅把它当成一份谋生的职业,优秀者把它当成事业在追求。而李老师是把平凡的中学历史教学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应该是一种化境了!我之前听到同学也谈起他们之前的从教经历时,也会说道,他们不认为教师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的事业,我听了很感动,也暗下决心,也要把教育当事业来做,倾注感情,现在我才知道,还有更为深切的化境,叫做熔铸进生活中,我现在可以说历史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没有这个专业会苦不堪言。我现在也很享受讲台,希望,日后,也能像我的偶像一样,把教学熔铸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