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的产物
——格致书院的创办
党 霞
【课程类型】
格致中学限定性校本课程《格致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格致书院创办的过程和概况。
了解格致书院创始人的生平和对书院的主要贡献。
理解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利用精选的典型校史史料和近代史史料分析讨论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培养从典型史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与由史证论的历史思维;
利用国史阐释校史,用移情的方式理解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
利用校史印证国史,整合深化中国近代史相关核心知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还原历史情境,缅怀格致先辈,深刻理解格致书院创办于近代中国的特殊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内涵,进而深刻理解格致中学传承百年的“科学•爱国”传统和肩负的时代责任。
【重点与难点】
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格致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创始人塑像导入新课,引出本课的主要问题:格致书院创办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我们每一个格致人对校园中这两尊塑像都很熟悉,他们是格致书院的创始人徐寿和傅兰雅。我们今天就来回溯格致书院创办时期的历史,感受格致先辈在近代中国那个特定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二、格致书院的创办
1、麦华陀倡办书院
出示摘自《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年)史料《格致书院章程十五条》,分析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从书院的命名和功能定位以及开办宗旨,分析格致书院并非教授儒学的传统书院,而是传播西学的新式书院,进而指出此为格致百年传承的“科学爱国”传统的起点。从书院的董事会管理模式和社会各界捐资而成,分析格致书院并非官办或私立性质的传统书院,并由此引出第2、3节对于书院董事会和捐资情况的讲述。
格致书院创办于1874年,当时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在《申报》上发文倡议开办格致书院,提出15条书院章程。老师在校史稿中选择了其中的七条。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里面的历史信息。书院定名为格致书院,我们知道“格致”一词在近代是“科学SCIENCE”的对应词,可见格致书院并非教授儒学的传统书院。注意第九条、第十二条,新报、西人所译著作,科学仪器设备,请外国人讲授西学,基本可以讲格致书院的功能归结为西方自然科学的阅览室和展览馆和讲学之地,书院的宗旨和目的正如第二条所言,让中国人深入了解西方,了解西学。这就是我们格致“科学爱国”传统的一个起点。其次,书院由中外士商捐资而成,由董事会管理,可见格致书院也不具备传统书院的常见的官办或私立性质。下面我们来看董事会和捐资情况。
2、中外董事筹措建院
3、中外绅商士庶捐资助院
出示整理自《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年)关于格致书院创始董事和社会各界对格致书院的捐助情况的史料,分析创始董事和部分捐资人的身份特征,引出洋务运动是书院开办的社会背景的初步结论。由书院捐资情况,分析得出书院由中外绅商士庶通力合作而成,由此为书院性质的分析做铺垫。
格致书院的董事会由中西董事组成,其中创始董事有八位,四中四西。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董事的身份,尤其要注意老师为什么要进行颜色分类标注?
作为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一定是精通汉语,熟悉中国国情,在当时的上海是有话语权和强大社会资源的人物,这样一个人物是书院的创始董事。
而其他的几位,无论中西,他们基本上都是双重身份,精通汉语或外语,也就是他们一定是熟悉西学的人士。其次,大家会发现,这些人基本上都与什么企业有关系?对与洋务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老师选择了部分捐资人,我们看看这些人物的身份,有什么发现?既有主导洋务运动的封疆大吏,也有中国传统士绅,既有外国官员,也有传教士,既有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又有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可见当时是中外绅商士庶通力合作捐资助院。
4、书院开幕 四方注目
对书院开幕的情况做简单介绍,其中突出李鸿章为书院亲题匾额和《申报》的相关报道,并出示匾额的图片史料和报道的文字史料,由此再次强化书院与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密切关系以及书院的社会影响。
由于中西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格致书院于1876年6月正式开幕。开幕之前,李鸿章为书院亲笔题写了匾额。讲到李鸿章,他是以为书院捐款最多、对格致书院关注时间最长的一位洋务大员,曾向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格致书院劝捐5000银元,王韬出任格致书院山长,推行考课制度后,李鸿章曾受邀5次参与命题。
书院开幕当日,全国各界人士200多位莅临庆贺,各方媒体竞相报道,其中《申报》曾做如下报道,并称格致书院的开幕为“盛举”。当时,英国驻沪领事馆呈送其本国政府的报告也对此作了详细汇报。
三、格致书院创办的背景
了解格致书院的初创的情况,提出三个问题为何创建于上海、租界内?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为何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结合国家课程高中历史第五分册中国近代史思考书院的创办背景,利用国史阐释校史,用移情的方式理解格致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利用校史印证国史,整合深化中国近代史相关核心知识。
好,我们了解了格致书院的初创,现在老师有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何创建于上海、租界内?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为何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请大家联系我们第五册中国近代史所学习的内容,思考与哪些史实相关。(学生作答)
同学们的思考条理很清楚,史实也很充分,我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史料。格致书院创办的背景主要有三点
1、上海成为西学传播中心
关于书院创办于上海的必然性,学生能够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虎门条约》与租界,通商口岸与新思想的产生、对租界的双重评价等国史的相关核心知识相联系,老师出示PPT,将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补充上海开埠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西书翻译出版情况的史料,进一步印证上海为西学传播中心的结论。
第一,书院创办于上海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广厦福宁上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根据《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英国人可以进入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并议定界址,实质就是设立租界。1845年11月,英国驻沪领事馆与上海道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划830亩地为英租界。法国、美国援引此条设立租界。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仿照西方并相对独立,固然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尤其租界成为向西方学习的窗口。以西书出版翻译一端来看上海西学传播情况。1860年以后,教会系统、政府系统、民办系统翻译西书机构少数设在广州,十之八九设在上海。全国最重要三个西书出版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和益智书会全部设在上海。全国译书总数77%出自上海,最有影响西书都是上海出版。可见书院正是诞生于上海这个西学传播的中心。
2、西学东渐蔚然成风
关于书院创办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学生能够迅速与国史中重要的核心知识西学东渐相联系,老师出示PPT,将西学东渐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道咸两朝的西学东渐、同光中兴的西学东渐内容和特点进行复习和梳理,学生基本上全程可以进行知识的回忆和互动。其间,补充相关史料生动而充分地印证书院创办于西学东渐出现新高潮蔚然成风的社会背景这一结论。
西学传播反映的是西学东渐这一文化现象。讲到西学东渐这一文化现象,必然要回溯到什么时候?(学生集体作答)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我们称之为早期西学东渐。这一时期传播的主体为?(学生集体作答)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代表人物是利玛窦(学生集体作答),耶稣会传教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对西学中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内容,他们会本能地抵制,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行论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普遍接受后才介绍到中国,整整晚了200年。这就使得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学,有些在西方已经属于明日黄花了。其次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内廷和上层士大夫,想想,我们讲到这段历史无非就是提到四个代表人物,三个皇帝一个士大夫:万历、康熙、乾隆和徐光启(学生集体作答)。
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道咸两朝的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发生变化,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这些传教士的科学素养较好,同时中国的士大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但是我们也知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海国图志》当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学生集体作答),反倒是东渡日本后,被日本的维新派奉为经典(学生集体作答)。直到洋务运动兴起后(学生集体作答),价值才被重新发现,大量刊印,甚至士大夫“家置一编”。我们再来看看道咸两朝出版西书的情况(出示PPT),每种西书印刷数量为五六百册,以每册书手手相传10人计算,传播度为每种书5000人,而道咸两朝秀才以上的知识分子有50万,也就是说传播度充其量只有百分之一。正是由于西学的传播度有限,导致一般的士大夫不是对西方一无所知,就是有一些毫无根据的偏见,以洋人的生理构造开说,时人认为至少有三怪:怪眼、怪腿、怪肚肠。洋人的蓝眼睛是否正午不能睁开,洋人的大长腿是否不能弯曲,一击即倒,倒下还起不来,洋人的肠胃时候没有茶叶和大黄就不能正常消化,这些现在看来太荒谬的看法,却频频出现在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大理寺卿这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乃至林则徐的公文奏章中。我们只能说道咸两朝西学东渐是微澜初起。
而进入到同光两朝,洋务运动兴起后,西学东渐迎来了新高潮。以翻译西书的情况来看,从1860—1900年,出版西书555种,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等方面,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版的科学书籍的5倍。我们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三个主要渠道,还记得吗?(学生集体作答)翻译西书、办学兴教、派遣留学和使臣出洋,洋务时期的新式学堂和租界内的教会学校不胜枚举,我们格致书院就是在西学东渐的明快节奏和蔚然成风这个大文化背景下创办的。
3、洋务运动方兴未艾
在讲述书院的创始董事和捐资人时,学生应该有很突出的印象,创始董事和捐资人都直接或间接与洋务运动相关。关于书院创办的洋务背景,学生能够与洋务运动60年代兴起,70年代方兴未艾以及上海是洋务运动的重镇等中国近代史的核心知识相联系,老师补充傅兰雅、徐寿、李鸿章的三则史料,指出书院创办的性质,书院并非官办,但是含有官方资金,并非洋务学堂,但是由深刻的洋务背景,进而提出一个观点:格致书院的创办是洋务派突破体制障碍在民间提倡西学,师夷长技以自强,爱国救亡图存的一种变通方式,并再次与格致“科学•爱国”传统相契合。
在我们了解书院的创始董事和捐资人时,大家会发现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与洋务运动相关。而书院创办于70年代也有其时代的必然性,洋务运动兴起于60年代,经过十年,进入70年代可以说,洋务运动方兴未艾。而且我们知道上海市洋务的重镇,大家可以想到那些史实?(学生集体作答)提到新式学堂,当时,傅兰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分析洋务新式学堂和格致书院的区别,他说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都只是在器物和技术层面的一种移植和仿效,而学术层面的人才培养才是振兴西学的根本途径,而格致书院正是这一根本途径。徐寿在《上李鸿章书》中也陈述过同样的观点。这里的局内局外,并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内局外,它指的是什么?(学生个别作答)上海最大的洋务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我们再看李鸿章1874年著名《筹议海防折》,我们会发现傅兰雅和徐寿的办学眼光和洋务派李鸿章是一致的。实际上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洋务大员很早就已经有过改革科举制度和引进西学教育体制的想法,但是“皆格於部议不行”,为什么没有通过,大家还记得京师同文馆延请外国教师的引起的一场风波以及那副很荒诞的对联吗?(学生集体作答)为什么没通过,一定是顽固派的阻扰。(学生集体作答)实际上洋务派也知道西学是洋务军事企业、民用企业的源头和根本,但是洋务派有其在体制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格致书院在这个年代出现,创始时有书院之名,但非传统书院;创设时有教士参与,但非教会学校,创立时有官方资金,但非官办学校,这种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亦官亦民、非官非民的特点,是一个特例,也是一个首倡。(出示PPT)这也是为什么得到洋务派尤其是李鸿章的大力支持的原因,因为格致书院的创办是洋务派突破体制障碍在民间提倡西学,师夷长技以自强,爱国救亡图存的一种变通方式,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这也是我们格致“科学·爱国”传统的一个起点。
四、格致书院的核心创始人
书院的两位核心创始人徐寿和傅兰雅以及后期的书院山长在国家课程高中历史第五分册中国近代史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中有过简单介绍,学生在入学的校史讲座上也有所了解,先由学生讲述对三位格致先辈生平的讲述,再由老师出示史料对三位人物在书院的主要活动和贡献进行组织化的总结,并以熊月之对傅兰雅的评价来做最本课的结束。
好,我们下面进入第二个学习内容:格致书院的两位核心创始人傅兰雅、徐寿,王韬虽然不是书院的创始董事,但是他80年代任书院山长时期贡献卓著,我们在这里一并讲述。大家对这三人应该说不陌生,我们请同学来讲讲对这三位格致先辈的认识。(学生个别作答)这三位的地位和身份虽算的得显贵,但是在西学传播和中国近代化中都是有一席之地的。我们今天主要关注三位对书院的贡献。
1、 徐寿
徐寿是书院初创时期付出心血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创始董事,任书院司库,书院动议之时,徐寿就著文上书振臂疾呼,以3000字的陈情书上书李鸿章,希望得到李鸿章的资助,李鸿章很快就给予批复,拨银1000两,并对书院提出了期望。第二,积极奔走募款并捐款赠物,通过李鸿章,募得胡雪岩5000银元,在书院经费困难时,徐寿不仅垫付资金,还捐银1000两。此外,徐寿还将个人花费5000银元收藏的科学仪器大部借给书院做科学展览。最值得一提的是徐寿的一个平生心愿是在书院内建一座科学博物馆,并且自己设计了图纸并积极募款(PPT出示图片),但是后来因为集资不足没有实现。我在上课之前,向张志敏校长确认过,在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的科学科技中心,会建造徐寿先生设计的这座博物馆的缩微模型以及书院当时所藏科学技术设备的缩微模型,甚至有一间徐寿的缩微化学实验室,这也是向格致先辈致敬。
2、傅兰雅
3、王韬
王韬是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早年游历西方,出任山长之前已经很有学术声誉。王韬出任书院山长后,据校史记载,学生都备受“鼓舞”。王韬也不负众望,主持书院时期,书院有很大的改革创新,最值得一提的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实行考课制度,考课被傅兰雅成为“汉语论文竞赛项目”,也类似于我们现在有奖征文,命题者都是洋务大员和具有时代眼光的中外有识之士,比如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教学和考察的不是单纯的西学,而是涉及到与中国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时务,这也彰显了格致“科学•爱国”传统。关于考课制度我们第三课还会详细讲述。
傅兰雅是书院西方创始董事,书院的教习,任职时间最长,达30年之久,参与了书院一切重大办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倡议招收固定学生,协助王韬实行考课命题,制定西学课程。
由于傅兰雅在近代西学传播特殊和重要的贡献,上海科学院著名的学者熊月之的这本专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PPT出示该书封面),为傅兰雅辟专著。傅兰雅担任江南制造局翻译官翻译期间,翻译西书77种,占全馆译书总数的三分之一,数量最多,学术价值也最高,所以熊月之称其为“译书巨擘”。第二,科普先驱,这是为什么?和什么有关(学生集体作答)?对《格致汇编》。傅兰雅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的科普杂志,并且亲任主编直到杂志停刊。我们也会在第三课中详细讲述。
1991年,熊月之先生曾到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市,祭扫傅兰雅墓,他对傅兰雅墓的描述是“高不盈尺方不逾米 杂草侵道 荆藜掩碑”,熊月之当时感到很悲凉,良久无语。我们知道,傅兰雅是英国人,但他一生最宝贵的年华抛撒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英伦三岛的人可以不纪念他。傅兰雅晚年移居美国,但是在加州大学讲授的是中国文化,美国人也可以不纪念他。但是傅兰雅在中国以传播宗教开始,以传播科学结束。傅兰雅在众多来华传教士中,光彩夺目,卓然自立。所以,中国人要纪念他,格致人更要纪念他,在我们的校史稿中(PPT出示该书封面),傅兰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们的校园中,我们格致人每一个清晨迎着朝霞清露都会对傅兰雅先生行注目之礼,我们格致人会一直纪念他,一直纪念他们。
【史料附录】
格致书院章程十五条
(一)书院名格致书院。
(二)立此书院,原意是欲中国士商深悉西国人事,彼此更敦和好。
(三)此院应于界内设立。
(四)设此书院一切造赀,拟由中外士商捐成,约在一千五六百金之数。
(八)经理书院各务,须立董事,少则五人,多则七人。
(九)院内备有各省现时及续刊新报,并有西人所译著作……又设各项机
器奇巧图式,俾众备览。
(十二)随时请西人来院讲解机器各法,并各国各论。
——摘自《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年)
格致书院创始董事
麦华陀:英国驻沪领事
傅兰雅:英国圣公会传教士 江南制造局译员
伟烈亚士:英国圣公会传教士 江南制造局译员
福弼士:瑞典驻沪领事 美国旗昌洋行行主
徐 寿:翻译家 江南制造局提调
唐廷枢:上海海关总翻译 轮船招商局总办
王荣和:上海海关译员 后奉调福建主管洋务企业
徐建寅:徐寿之子 江南制造局译员 洋务企业总办
——整理自《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年)
社会各界对格致书院的捐助情况
李鸿章(直隶总督):银两1087
李宗羲(两江总督):银两1000
沈秉成(上海道台):银两200
唐廷枢(轮船招商局总办):银元100
盛宣怀(轮船招商局总办):银元100
徐寿等士绅:银元50
10家中国商号:银元320
威妥玛(英国驻华公使):银两100
傅兰雅(英国传教士 ): 银元50
27家洋行:银两1183.33 银元551
2家外国银行:银元60
——整理自《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年)
本埠设立格致书院,久经布闻。日前将运到机器陆续进院,亦复登报。兹问得本日大启院门,设筵宴客,敦请中外绅商士庶之预闻其事者,发帖四百余副,备筵六十席,诚盛举也。
——《申报》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列为通商口岸之一。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1843年10月,《虎门条约》再定英人进入通商口岸租地建屋。1845年11月,中英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划830亩地为英租界。
1860年以后,教会系统、政府系统、民办系统翻译西书机构少数设在广州,十之八九设在上海。全国最重要三个西书出版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和益智书会全部设在上海。全国译书总数77%出自上海,最有影响西书都是上海出版。
——整理自《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道咸两朝出版的西书每种印刷数量为五六百册,以每册书读者10人计算,传播度为每种书5000人,道咸两朝秀才以上的知识分子约为50万。
——整理自《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鸦片战争后,一般士大夫认为洋人至少有三怪:
1、怪眼:睛色碧,畏日光,卓午不敢睁视
2、怪腿:腰硬腿直,直立不能腾跑,一击击倒 一扑不能复起
3、怪肚肠:茶叶大黄,一日不食,有塞肠之患
——整理自《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860—1900年,出版西书555种,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162种,占总数29%;历史政治等社会科学123种,占总数22%;船政矿务应用科学225种,占总数41%,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版的科学书籍的5倍。
——整理自《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中外互市以来,华洋既接,各事交通。……一再仿行,因设同文、方言之馆;次第举办,乃兴武备、水师之堂。然此特国家仿效西法之一端,犹非振兴西学之盛举。光绪初年,中西名士创办格致书院于沪渎。
——傅兰雅《格致书院西学课程序》
局中从事者知之,而局外仍未尽知也;目前学艺者能之,而后日未必能尽也。欲使人人通晓而不虞日久废弛,则必有会集讲论之所,招集深思好学之人,……,以冀将来艺学振兴,储备人才,施诸实用。
——徐寿《上李鸿章书》
以章句弓马施於洋务,隔膜太甚,是以沈葆桢有请设算学科之奏,丁日昌有武试改枪炮之奏,皆格於部议不行。而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而出?
臣愚以为科目即不能骤变,时文即不能遽废,……似应
於考试功令稍加变通,设立洋学局,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数门,此皆有切於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原。
——节选自1874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