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新中国
叶开江
本课选自上海市高中历史课本第六分册(试验本)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系开课者对课本第25课、26课两课内容进行的有机整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老照片为载体,以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等外交活动为线索,再现新中国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逐步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通过视频、文献、图片、表格等各类史料,设计各类活动,师生互动,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实施德育,渗透“两纲”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召开、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基本史实;
② 了解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6届联大召开的背景及过程;
③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和意义
【确立依据】本课知识内容较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从学业考试的要求来看也不是很高,所以,设计为知道最基本的史实,了解历史事件的大致经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重返联合国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的外交活动的学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并把握影响一国外交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② 通过阅读文献、图片、地图、表格、视频资料,进一步提升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确立依据】高中学习注重对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所以本课通过出示各类史料,继续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其次,本课通过对外交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外交的认识,理解与把握影响一国外交的具体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体会新中国在不断突破封锁、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 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③ 认同并学习伟人周恩来。
④ 正确理性表达爱国情绪。
【确立依据】本课是进行“两纲教育”的天然素材,挖掘有利于德育的素材并加以自然而然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
日内瓦会议和重返联合国
【确立依据】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初登国际舞台,发挥积极作用,能很好地体现周恩来的外交风范;重返联合国,最终让中国打破被西方国家外交上孤立、封锁的困局。这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有些问题有思考含量有一定的深度。
【教学难点】
本课都是外交方面的事件,内容略显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对高中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确立依据】当前,教学时有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爱听、乐听、想听,又不过度娱乐化,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现在是信息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高中生在某些方面无所适从,在价值观、世界观上有所迷惑,如何对新时代的高中生进行德育,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学生
【教学准备】资料查阅、图片收集、课件制作、布置学生预习等
学科德育的落实:
1、首尾呼应、以图片和音乐烘托气氛,体会“新中国蒸蒸日上、走向世界”;
2、新中国建国前后外交对比,自然而然增强爱国情感;
3、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万隆会议上的巨大贡献、重返联合国等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而然的渗透;
4、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外交智慧、外交策略以及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向伟大人物学习的积极情感,认同周恩来为代表的新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才干和杰出的人格魅力;
5、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类资源,还注意渗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如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思想均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渗透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育。
6、本课还渗透了对民族宣泄情绪的批判,引导如何正确的理性的爱国。
【教学过程】
1、 课前烘托气氛:
以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朝阳为背景,左上角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下面显示本课课题:《走向世界的新中国》。设计用意:画面象征新中国蒸蒸日上,借以提升上课兴趣,也希望能借此起到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隐性作用;放背景音乐:《国际歌》。
2、课堂教学过程:
① 导入环节:
以人物“周恩来”导入,出示国际、国内著名人物对周恩来的评价,让学生猜一猜这位伟人是谁,进而导入本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以老照片为载体,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为线索,一起去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史、领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范”。
【设计说明】以学生熟悉的伟大人物周恩来导入,能激起上课探究的兴趣。又点明本课以老照片为线索,老照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本课主要学习的是新中国的外交史,从中领略伟大人物的外交风范。
② 探究与学习环节:
环节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回顾历史:百年沧桑。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图
片,让学生用几个词概括我国近代外交的特征。进而出示统计史料:近代以来的屈辱史。 【设计说明】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对比,为后面的走向世界在情感上奠基。
2、过渡:新中国的外交又会走向何方?图片:《开国大典》
3、出示《新中国外交形势图》:让学生根据图说说当时中国外交上处于何种形势,让学生出谋划策。
4、出示两段史料,请学生导出: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师介绍当时新中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结交,还发展与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还秉承一贯的睦邻友好的传统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设计说明】新中国建立前后外教的对比,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形势不容乐观,增强忧患意识;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简单对比,体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决策的正确。
过渡语:就是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环节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出示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会谈的照片,出示史料
2、板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三个过程及内容
3、出示学者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让学生归纳其特点,进而引导得出其伟大历史意义
【设计说明】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良好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延伸,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点的分析,从而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何以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渡语: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日内瓦会议,初登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和出色的外交工作赢得满堂喝彩。
环节三:日内瓦会议
1、播放日内瓦会议的视频
2、学生根据视频归纳会议时间、内容。教师补充:即使苏联不提议,要真正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都离开不了中国的参与。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帮助下,越南军队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3、出示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图片和文字。教师补充周恩来总理一出现在日内瓦机场便引来的巨大轰动,补充周总理在机场作的简短演说,让学生领悟周总理的伟人风范和中国政府追求和平的诚意。
4、出示:握手事件文字资料。教师补充美国代表团团长贝勒斯禁止与中国代表团不握手的禁令。让学生对该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激起思辨的火花,引导得出结论:这个事件不真实,因为周恩来总理不会如此“睚眦必报”,这与周恩来总理的温文尔雅、儒雅大度的风格截然相反,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5、出示周恩来总理与英国法国外长会谈的图片:教师补充美国不断阻挠,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不懈努力、不断斗争,朝鲜半岛问题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印度支那问题最终和平解决。突出周恩来的外交策略与外交智慧。
【设计说明】视频的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突出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及其在日内瓦会议上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握手事件”作出评判、争论,加之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周恩来的儒雅,一方面对这种以恶搞来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批判。补充细节突出周总理的外交风范。
过渡语: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堪称完美。
环节四:万隆会议
1、出示图片。教师补充美国在没被邀请的情况下,派出70人的记者队伍,伺机利用亚非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对会议进行破坏的细节。
2、出示周恩来补充发言的内容。点明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3、出示图片和文字史料。“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与发展。
4、出示图片与文字史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的忘我工作,并与自己作对比,突出其为国、为第三世界忘我工作、牺牲自我的精神。
5、PPT板书:小结。
【设计说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推动会议的顺利进行;补充发言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提出“求同存异”,得到亚非各国的认同;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与引申;周恩来总理的忘我工作精神。
过渡语: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尽管新中国的外交开始走向世界,但是要突破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封锁和孤立还是艰难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才真正出现转折……
环节五:重返联合国
1、周恩来等首都4000群众欢送代表团的图片和26届联大召开图片
2、全场欢腾图片和文字
3、乔冠华开怀大笑图片
4、符浩的回忆,教师补充坦桑利亚代表跳舞的细节
5、赞比亚代表带头唱歌的歌词
6、台湾代表退出会场的图片
7、美国代表团团长布什的言论,请同学根据布什的言论归纳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
8、小讨论:中国可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9、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中美建交,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
10、PPT板书:小结(1949—1979年的外交大事年表)
【设计说明】用图片和文字再结合教师的绘声绘彩的介绍,突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空前盛况和伟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环节六:小结与升华。
1、小讨论:对外交的看法及影响外交地位因素的认识
2、表格:教师补充新时期的外交事件
③ 结束环节:
以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朝阳、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在背景音乐《国际歌》声中结束本课“新中国蒸蒸日上、不断走向世界”,与开头相呼应。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实施“两纲教育”渗透学科德育的天然素材: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万隆会议上的巨大贡献、重返联合国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而然的渗透;学习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外交智慧、外交策略以及他的忘我工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伟大人物学习的积极情感。
本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类资源,还注意渗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育:如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思想均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渗透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育。
本课还渗透了对民族宣泄情绪的批判,引导确立正确的胜败观等。
本课中,以老照片为载体,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为线索,通过视频、文献、图片等各类史料,设计各类活动,师生互动,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实施德育,渗透“两纲”精神。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较好地实现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内容稍显多了些,时间有点紧,教师有些紧张,有些问题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些地方还没有很好地展开。
【PPT板书设计】
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具体原则: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尊重中国主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过程:
【1】1953年,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双方共同倡导
【3】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得到引申和发展
2、内容:
p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p 互不侵犯
p 互不干涉内政
p 平等互利
p 和平共处
3、特点:包容性、适应性、开放性
4、意义:国际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议题: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意义: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
四、万隆会议:1955年
1、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大国参加
2、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五、重返联合国:1971年26届联大
1、意义:
(1)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突破,宣告了西方国家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从此,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中国重新参与联合国事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坚力量
2、原因:
(1)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苏联力量增强、深陷越战、欧日的崛起;
(2)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不断增强,大力支持中国;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